当前位置: 首页>>菠菜导航网新闻>>正文
暑期社会实践:丹景山行记——天彭牡丹的缘起与时迁
作者:    文/王益盛 图/刘颖 宋卓欣 发布于:2018年08月27日 21:29 点击数:

国色牡丹,大美彭州,素闻天彭牡丹在西南一隅之盛名,作为彭州市花,更是有着颇深的渊源。为探寻天彭牡丹的缘起、时迁及与旅游产业的结合,8月26日菠菜导航“文旅团队”一行前往了四川省彭州市丹景山开展实地考察。

初入丹景山景区,放眼一片碧郁,四方山林耸立。其位居古九陇之地,海拔1147米,临近山门之外,所立第一座牌坊上便写道“古唐胜迹”,给人一种威严之感,让人想入内一探究竟。

再往里走,便是一座人像与一间祠堂,上书“陆游祠”三字。踏入祠中,队员们就闻道一股书墨的香气。再一回头,正看见两位老先生坐在祠外,便是团队此行所约的马老和赵老。马有华,现为中国书画研究院高级美术师、国际书画艺术家协会理事、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美术师,曾为天彭牡丹作画题字;赵月明,彭州天彭牡丹文化研究所所长,对各类牡丹品系只知甚广。

在表明来意之后,老师们感叹道:“当前中央组建文化旅游部,借助旅游弘扬文化必将成为趋势。”这正是新一代文人对于文化和旅游的关系的慨叹,重在文化的发展而非旅游,这在物质价值暴涨的时代着实难得。谈及丹景山天彭牡丹的缘起,两位老师更是来了兴趣,娓娓道来。天彭牡丹大规模的种植是始于唐代。安史之乱之后韩国金头陀禅师来川,在丹景山建金华寺,而后天彭牡丹在此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繁殖。唐代时悟达国师在丹景山建庙,而大诗人李商隐也慕名而来拜为俗家弟子,便有了那一代文人写下的大量关于天彭牡丹的诗歌。再到宋代时,天彭牡丹的美名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。大词人陆游途经此地,震撼于天彭牡丹的滋润丰腴的野趣,在《天彭牡丹谱》中写下了“牡丹在中州,洛阳为第一,在蜀天彭为第一”的赞誉,可见当时的天彭牡丹在品系姿色特盛,可与洛阳、菏泽齐名。也正因此谱,后世在这立下了陆游祠来歌颂陆游可识国色的功绩。更有甚者,宋代帝王宋徽宗也曾以“瘦金体”为天彭牡丹绘画题字,可见天彭牡丹影响之深广。

再到文革时期以牡丹花为首的一类富贵之花难免遭受打压拔除,文化也就出现了断层。时至改革开放以后的80年代,在如赵老等一批牡丹爱好者的共同推动之下,重新以园林化挖掘丹景山天彭牡丹的建议才得经采用,有了现在的丹景上景区和种植园区。

细谈起牡丹的品种及天彭牡丹与别地的异同之处,赵老更是如数家珍。当前天彭牡丹有红、白、黄、绿、紫等九色,每年春天话会期间彭州牡丹更是漫山遍野、千姿百态。较于洛阳的牡丹,天彭牡丹更是以“野趣”二字著称,在山野崖壁、斜坡梯地、山石之间便可见天彭牡丹勃然而立的傲野身姿,但也极富大富大贵之象。也正因此,彭州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牡丹种植和观赏中心,也成为西南地区牡丹品种群的栽培中心,来自各地的丹景山游客纷至沓来。

说到天彭牡丹文化的传播及与旅游产业的融合,赵老谈到了1985起举办的牡丹花会、牡丹爱好者举办的名人讲堂、彭州当地刊物、川西书会、作家协会协同参观、举办书画展等融合形式。在参与中渗透文化也做好推介,将牡丹文化在游客心中根植下来,这也是他们这一代人的期望的寄托和努力的结果。

在谈及当前发展的瓶颈时,两位老师都坦然谈到,花卉需要品种的迭代,而培育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需求很大,同时也更需要一大批年轻的力量投入进来,做好文化宣传模式的更新和这一文化内核——天彭牡丹的迭代和丰富。

29F2B

429B9

1B3C4